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22.9°C-27.3°C
澳元 : 人民币=4.85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2021-12-19 来源: 答案如下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其中去美国的52人中,有6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1

几十年过去了,豆瓣上却出现了一个“海归废物回收”小组,一群自称是“海归废物”的归国留学生聚在这里。找工作难、回国不适应、不知道未来方向,是在这个小组中常见的话题。

有人发帖感叹,自己出国本硕连读7年,花了几百万学费,回来却发现工作完全用不到国外学的知识,每个月机械地领着不到8000的薪水,像是个没有灵魂的打工机器。

为什么曾被视为精英的留学生,如今却开始自称“废物”?

留学生身份,正在贬值

曾经在很多人眼里,海归就如同《中国合伙人》中的孟晓骏,出身留学世家的高知识分子家庭,家境优越。从小成绩优异,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整个人透着一股精英气质。

但是,孟晓骏所处的80年代,全中国每年只有上千人留学生,九成以上都是由国家或单位公费派出国。能拿到公费留学资格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2
《中国合伙人》中透着精英气质的孟晓骏,代表着公众对留学生的早期印象

随着1992年自费留学的全面开放,留学人数从上千人飙升至每年几十万人[2]。留学已不再是“一人留学,全村敲锣”,你在美国的唐人街,或许还能撞见也来念书的家乡发小。

时易世变,留学生的形象也从“未来栋梁”,变成了“洗学历的富二代”。

但实际上,大部分留学生的出身,都是中产小康家庭。一项对2019年有留学意愿家庭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家庭年收入都在50万以下[3]。

这些小康家庭平日勒紧裤腰带,举全家两代六口人之力,努力将孩子送出国,期待高学费投资带来的高薪回报,留洋后能实现的阶级跳跃。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3
250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英国伦敦齐抛毕业帽。在英国的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是占比最大的群体 / 视觉中国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留学生的身份也在贬值。

早在2006年,央视就曾问卷调查了100家企业雇主,询问他们对海归的评价,超九成的雇主认为海归的价值正在下降[4]。

2017年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海归的收入和普通的国内大学生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在2017届回国的海归中,近一半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5]。

但是,停滞的薪水,并未让留学生停下归国的脚步。十几年来,选择归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到2015年时,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比例已达整体的70%[6]。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4
2020年3月18日,在香港机场中转回国的留学生。疫情的大背景下,留学生的处境更加艰难 /人民视觉

尤其是疫情期间,更多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2020年,海归人数超77万,比前年增长了33.9%。据估计,2021年的海归将创下新高、超过百万[7]。

2021年毕业的你,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身在国内的本科同学忙着参加校园企业宣讲会,能在各种群里拿到最新的招聘资讯甚至内推资格;你的外国同学要么早早找好工作、开心筹办毕业派对,要么忙着规划去新西兰打工度假,过个gap year。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5
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招聘大会,前来求职的应届毕业研究生人头攒动,然而远在国外的留学生却无法参加 / 视觉中国

而成绩、能力并不落后于他们的你,却只能困在图书馆,苦刷笔试题库和面经,与国内的900多万毕业生一起,加入到秋招的内卷大赛中[8]。

比找工作更难的,是适应工作

在豆瓣海归废物回收小组中,有豆友分享了一段求职经历上的不解。他自认为语言逻辑清晰,总能在面试时侃侃而谈,但这些他引以为傲的优势,却并没有戳中面试官,反而收到了这样的回馈:“我们不需要空谈抱负与理想,却不切实际的人。”

在一些HR的眼里,“不切实际”已成海归的通病。《中国青年研究》刊登的一份调查中,有学者深度访谈了6位海归与6位用人单位HR,发现海归心中的优势,并不一定被HR认可[9]。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6
2014年3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山西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万人入场求职。这样的地方性平台,也会需要更多本土人才 / 视觉中国

海归们引以为傲的国际视野,在HR眼里,却成了“不接地气”。你能大谈假新闻在跨国社交媒体的传播链,但他们更希望你懂得如何用土味短视频营销产品,成为快手的爆款。

海归们自豪的创新力,在HR眼里却成了“眼高手低”。你能就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及其改进侃侃而谈,但他们可能更希望你能两天写出16个文案。

澳大利亚的研究者深度访谈了14位用人单位的HR后,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比起国际性,HR更看重你对中国本土行业的了解;尤其在讲究人情连带关系的社会,如果没有人脉,求职道路恐怕更加艰难。

换句话说,哪怕你有国际名校背景、满分GPA,面试官也可能觉得,那位和ta一起回味清华食堂的同学更亲切。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7
2018年1月9日,北京,北京大学未名湖,学生们在冰场上游玩。和面试官聊起这样的共同回忆,或许更能拉近距离 / 视觉中国

在豆瓣的海废组中,很多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读重点中学、上985大学,出国读全世界前几十的世界名校,但依然无法避免邮箱中满满的拒信。

比起国内的同龄人,他们难免有着更多的不甘。在2020年届的海归中,45%的海归整体期望薪酬为8000元-15000元,然而有63%的海归认为他们实际拿到的薪水低于预期。

2017年针对500位山东海归的调研显示,超过 7 成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社会地位一般,并不满意现状。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8
2020年10月10日,深圳会展中心,2020第十届海归人才招聘会。虽然有这样的政策支持,但海归求职依然面临不小挑战 / 视觉中国

低于预期的薪水之外,文化冲击也是海归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刚到国外的你,去赛百味点单,紧张地提前查好那些吐司、蔬菜、酱料的说法,排队时反复默念复习,生怕漏了怯;甚至有人出国了几年,也还是不敢接陌生来电,害怕电话另一头如子弹般快速蹦出的外语。

等你回了国,却发现家乡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会在过马路时下意识寻找红绿灯按钮,会不习惯公共厕所没有纸;吃饭时,你坚持索要纸质菜单,而你留在国内的朋友却可能已经掏出手机点好了餐,甚至还自动注册了会员、领取了折扣。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9
当地时间2021年5月18日,英国伦敦。在这里,纸质菜单依然是主流 / 视觉中国

这其实并不是中国留学生的特例。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留学生在国外会遭遇文化冲击,回国后也会遭遇“逆向文化冲击”,对母国文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13]。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者调查了上海的海归员工,发现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经受着逆文化冲击;这样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的人际交往与工作满意度[14]。

多重原因下,海归们的自我描述中,“多余”成了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他们觉得,不管身处哪里,自己都像是社会中的多余人。

“多余人”的自救

中国在留学生离开的时间中快速变化。另一方面,留学时感受到的异文化,也形塑、改变了他们。

美国密歇根大学一群长期关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者发现,文化冲突带来的认同矛盾,时常在接触多元文化的人群中出现[15]。

对于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传统,或许让他们难以完全放下对家庭的责任,但吹过欧美校园的风,却又在他们心中播下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的种子。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10
2010年11月,美国,耶鲁大学,学生们正在校园内进行体育活动。强调个体发展,是欧美大学的特色之一 / 视觉中国

有人犹豫是要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还是去父母安排好的稳定工作;有人想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却又在现实的加班文化中摇摆不定。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表明,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冲击时,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将两种文化整合,发展出更立体的自我。

海归们也开始发现,与其迎合别人,不如正视自己受多元文化形塑的现实。他们可以在伦敦的唐人街苦苦寻觅地道火锅,也可以在周六上海的咖啡馆里,点一套完整的英式下午茶。

也有人积极询问哪里有可以探望孤寡老人的组织,希望能将在国外养老院当义工的经历延续下去。

【深读】花几百万留学,为什么回国只有月薪八千?(组图) - 11
2017年3月14日,上海某咖啡馆,号称“把整个纽约藏进街头咖啡店”。有海外经历的年轻人,也是咖啡馆的主要消费群体 / 视觉中国

面对打探婚恋八卦的同事,他们能用直接的方式维护个人隐私;对于要求无薪加班的上司,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对方按照劳动合同办事。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发现,在上海的留学生中,能将双文化整合之后的个体,会变得更加多元与立体。留学的经历会让人变得更自信和勇敢,在再次面对类似的环境时,不会退缩和感到害怕。

正如同在豆瓣海归废物回收小组,每当有人分享自己的“废物经历”时,下面常会看到这样的留言:有勇气留学的人,从来都不是废物。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CCJJ
CCJJ 2022-05-06 回复
万事都有两面性
玻璃心又森七七
玻璃心又森七七 2021-12-19 回复
家里花几百万让你出国,你还不努力留下,怎么对得起父母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