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7月01日 28.0°C-30.0°C
澳元 : 人民币=4.84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四十年涌动四十年悲情:李鸿章“师夷长技”,梁启超哀其所遇

2017-03-08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853年,时年30岁,正在京城为翰林院编修的李鸿章投笔从戎,回到家乡安徽参加镇压太平军的团练。但五年下来,一心想建功立业的李鸿章却屡受挫败,不能不顿生“昨梦封侯今已非”之叹,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无奈之中,他经人介绍加入曾国藩幕府,成为曾的私人幕僚。正是在曾氏幕府,他的才干深得曾国藩赏识,终于在1861年底受曾氏之命回乡组建“淮军”,保卫上海。

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证明,“华洋杂处”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谁掌控上海,谁就财大气粗;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正是在保卫上海的过程中,李鸿章开始了与“洋人”打交道的漫长生涯,也因此他后来才能在政坛上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大臣。组建淮军时,他开始经营自己的政治力量;1862年春夏,又是在曾氏的举荐下,他出任举足轻重的江苏巡抚,从曾国藩的私人幕僚而一跃为清政府的一方大员,其一生事业由此“隆隆直上”。三年后,他就升任两江总督,其管辖之区为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是清政府重要财政来源之处。任职两江总督不过五年,他又被任命为有“总督之首”之称的直隶总督,旋即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从“地方官”实际参与中央政府外交决策,甚至渐渐“喧宾夺主”,俨然成为国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

四十年涌动四十年悲情:李鸿章“师夷长技”,梁启超哀其所遇 - 1

湘军?淮军?军事近代化的起点

李鸿章组建淮军,开始是以湘军为蓝本,但由于他身处“华洋杂处”的上海,几乎日日与“洋兵洋将”打交道,对西方近代化武器的认识越来越直观,也越来越深刻,不久之后,便在许多方面开始更多地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武器,甚至用西法操练淮军。

在具体主持“华洋会剿”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武器的威力,决定“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在1862年4月他抵达上海不久,初次看到西方武器的威力就让他眼界大开,叹为观止。在给曾国藩的信中他感叹亲眼看到英法军队“防卫”上海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形:“洋兵数千,枪炮并发,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他认为要镇压太平军也“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于是决心“讲求洋器”,积极设法尽可能以西式武器武装淮军。

但当时“讲求洋器”仍是骇人之举,要大规模引进西方武器遇到了巨大阻力,甚至一贯讲求“变通”“致用”,并不保守的曾国藩由于此时对“洋枪火炮”的认识有限,也对李的做法不以为然,去信劝阻,认为带兵治军在“人”而不在“器”。由此,可见所遇阻力之强大。对此,李鸿章在复信中一方面对“师门”表示尊重,承认“用兵在人不在器,自是至论”,另一方面又表示“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其陆军虽非所长,而每攻城劫营,各项军火皆中土所无,即浮桥云梯炮台,别具精工妙用,亦未曾见。”他还以“贼亦徒震于炸炮之名”说明洋枪洋炮的厉害,然后向曾表明心迹:“鸿章亦岂敢崇信邪教,求利益于我。惟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可见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比曾国藩更为坚决。

四十年涌动四十年悲情:李鸿章“师夷长技”,梁启超哀其所遇 - 2

李鸿章此时以西法治淮军的具体步骤是先购买外国枪炮,虽然经费紧张却不惜重金、想方设法求购较为先进的武器。1862年6月,他的部将程学启组建了一支有百余支来复枪的洋枪队,到当年9月淮军各营就有来复枪一万余支。到1863年5月,随着淮军的急剧扩张,竟有来复枪一万支以上,并有许多门能发射26磅炮弹的大炮。为了让官兵尽快学会操作先进武器,他还高薪聘请一些外国军官到淮军教习,教演使用洋枪洋炮。除了用西式武器装备淮军,他还聘请外国军官按“西法”操练军队,一些口令都按音译成中文,如“前进”就按英语“forward march”音译成“发威马齐”。

引进近代化武器,自然而然会导致军制的近代化。淮军本来是以湘军为师,但不久就以外国雇佣兵“常胜军”为师,学习现代军事操练和战法,在现代兵器装备和现代军事训练方面迅速超过湘军。在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道路上,淮军引进西方武器、以西法操练,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转型应以曾国藩的湘军最先使用近代武器为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仅使用近代武器并不能成为军事近代化标志,军事近代化标志是不仅使用近代武器,更重要的是近代化军事训练、编制。以此为标志,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点是李鸿章的淮军,虽然这种改变直到甲午战争前都未完成,但毕竟是起点。总之,无论是湘是淮,李鸿章无疑都是军事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引进洋枪洋炮之后,一个自然的逻辑就是造枪造炮,引进大机器生产。然而,造轮船、架电线、修铁路、开煤矿等各类“洋务”无不引起激烈争论,遇到强烈反对和巨大阻力。

在反对声中,科学技术被顽固派说成是破坏儒家伦理道德的“奇技淫巧”,而儒学纲常是“立国之本”,所以引进科技自然便是破坏“国本”。这就不仅仅是“数典忘祖”,而是“认贼作父”。在屡遭列强侵凌的近代中国,这种指责最能煽起民情民意,使真正有利于富强的措施难以施行。在这种强大的阻力面前,想将大机器引入中国者,不仅要有相当的权力,还要有谋略与韧性。曾、左、李,皆是此等人物。李鸿章引进电报,从提出到得到朝廷批准,用了十二年;修建铁路,从提出到朝廷批准,足足用了十七年。

四十年涌动四十年悲情:李鸿章“师夷长技”,梁启超哀其所遇 - 3

艰难的“师夷”历程,抵制中前行

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引进、近代通讯与交通的兴起,为中国随后的近代化、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还为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知识基础,这是中国知识的光谱开始发生重要的、现代性转型的必要基础。

近代中国要“师夷长技”,引进现代机器、铁路、通讯等设施,自然要学习外语和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培养这方面人才。但中国传统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只有苦读圣贤经典、寻章摘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才是“正途”,而“技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是“奇技淫巧”。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只有儒学经典是至高无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地位极低,几乎不被看作一种“合法”的知识。

要洋务自强就无法避免这类知识,所以李鸿章等洋务派办的学校、翻译馆开始教授、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李鸿章参与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了大量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著作,对新知识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知识,当时笼统地称之为“西学”。洋务派曾经想让声光电化等“西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但遭到强烈抵制而未成功。

甲午战争后,惨败于千百年来以中国为师、为国人所轻视的蕞尔小国,使国人大受刺激,读书人开始普遍讲求来自西方的声光电化知识,开始向日本那样讲求西学,社会风气有较大变化。各地读书人纷纷组织各种学会,探讨来自西方的各种新知,从政治、法律到声光电化各学科。

新知识的传播已无法阻拦。现代中国自然科学知识从“西学”到“新学”或“通艺”,再到后来的“科学”这种名称之变实即“身份之变”,表明从开始仅认其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西学”,最终十分被动地承认它为一种“普适性知识”——“新学”“通艺”,再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这是一个曲折艰难的历程。此后,外来的科学知识在中国知识谱系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已经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知识,并且被提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的破冰之功,不可磨灭。

四十年涌动四十年悲情:李鸿章“师夷长技”,梁启超哀其所遇 - 4

《悲情宰相:李鸿章传》新星出版社

1901年11月初,李鸿章作为“大清国”的全权代表与占领都城北京的“八国”谈判、签订完《辛丑条约》即遽尔长逝。两个月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即写出《李鸿章传》,这是第一本李鸿章传记。此书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诚如梁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同时梁启超还发出慨叹:虽然李鸿章“负谤于中国甚矣”,他却不随流俗成见,而是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其功过是非,得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昔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结论与喟叹。他希望,若李鸿章地下有知,能“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