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20.6°C-22.3°C
澳元 : 人民币=4.83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2021-07-05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作者:一位天明,36氪经授权发布。

2021年7月2日,广大iPhone+Android双机用户迎来了可能是最适合他们使用的真无线降噪耳机——由Beats推出的Beats Studio Buds(下文简称Studio Buds)。尽管Beats依旧是Apple的子公司,换句话说,Studio Buds理论上也是一款由苹果推出的耳机。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1

但如果我们以「苹果产品」的角度来看待Studio Buds,我们不难发现Studio Buds对于苹果来说,并不只是「又一款真无线降噪耳机」那么简单。

为潮流诞生的Beats

在谈论Studio Buds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Beats是怎么从「潮流饰品」一步步取得如今地位的。时间回到2008年,美国音乐人Dr.Dre因其他耳机听起来「毁掉了自己的音乐品质」,所以决定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耳机,也就是最初的Beats by Dr.Dre Studio。作为潮流音乐人,Dr.Dre决定借助流行元素来宣传自己的耳机产品。通过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Dr.Dre在短时间内就借助名人效应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与品牌推广。Beats的红色「b」字logo,也伴随着球星、歌星与名模Kol的身影深入人心。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2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借助营销来推广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成本,营销为主、音质为辅的品牌策略也让Beats的耳机产品被扣上了「智商税」的帽子。尽管Dr.Dre一再强调自己的耳机产品来自音乐人,产品为音质而生,但就音频领域的专业应用来说,Beats的耳机产品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装饰品」的领域,录音棚也始终是索尼、AKG与拜亚动力(拜雅)等传统耳机品牌的天下。

尽管专业领域不待见这款产品,但在大众消费者眼里,低音轰头的Beats却始终是不少大众消费者的首选:过于强劲以至于失真的重低音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项功能、而不是一个缺陷」。这里我想为这些超重低音爱好者辩解一句:大多数用耳朵过度的年轻人对高频声音并不敏感,声乐基础的缺失也让他们无法分辨什么是「好的耳机」。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3

在这种情况下,低音够不够轰头已经是他们对耳机能做出的唯一评价。而且这耳机不仅设计有识别度,还和自己喜欢的歌星或球星是同款,甚至有联名设计。「反正听起来都差不多,倒不如买个自己喜欢的」,这也是品牌发展初期Beats能在全球大众消费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Beats在2008-2014年间也推出了多款不同形式的潮流耳机,为品牌带来了大量收益。

苹果「亲儿子」

2014年5月,苹果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Beats的耳机产品与苹果的产品一样,在拥有高利润率的同时还成功化身为潮流符号。这么想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苹果拥有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商城iTunes Store,拥有以音乐为核心的一系列音乐播放器,但在当时的耳机市场中,苹果的表现可以说不尽如人意,也无法给苹果带来音乐分发,音乐存储、音乐播放三位一体的音乐闭环。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4

此时收购同样是潮流符号的Beats,对苹果来说也无可厚非,甚至能起到强强联手的作用。但在我看来,苹果之所以收购Beats,一方面是为了Beats硬件业务的出色营收能力;不过另一方面,收购Beats也能为苹果未来的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在Beats这台「潮流收割机」席卷全球市场的同时,全球的音乐生态也迎来了自己的变化。实体CD销量的持续下滑与数字音乐的兴起引起了Beats创始人Dr.Dre的注意。作为一个成功的音乐人与敏锐的商人,Dr.Dre显然察觉到了音乐行业即将迎来巨变,因此在2014年,基于自己的影响力,Dr.Dre推出了Beats品牌的线上音乐事业,推出了订阅流媒体音乐服务Bests Music。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5

而Beats Music的出现,引起了苹果的注意。2014年1月24日Beats Music上线,短短5个月零4天后苹果出手收购Beats,并以Beats Music为基础,在2015年推出了Apple Music。

这一点也能从Beats被苹果收购后的市场表现中看出来。Apple Music上线后Beats「功成身就」,Beats品牌耳机产品的曝光程度也大幅下降。虽然在球场上我们不时还能看到Beats的身影,但与最初铺天盖地的「高清街拍」相比,Beats露面的机会显然是大不如从前。2016年推出的AirPods更是为Beats的品牌热度浇上一盆冷水,并取而代之成为了全新的潮流符号。各品牌面向大众消费者推出的高端音频产品也提高了大众消费者对耳机的要求,让Beats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6

面对初步收紧的大众耳机市场,Beats决定以苹果「第一方配件厂商」的身份,借助苹果的市场知名度重塑自己的品牌。得益于第一方的身份,Beats能拿到很多厂商根本不敢想象的资源。想推出使用lightning接口的有线耳机?没问题。想用Lightning作为蓝牙耳机的充电接口?没问题。甚至苹果「专为」AirPods设计的W1芯片,也照样出现在了Beats耳机中。此时的Beats,已不再是曾经「叱咤风云」,iOS与Android通吃的潮流符号,而是苹果名下的「第一方音乐配件厂」。

苹果生态开放的检查站

正因Beats有着如此跌宕起伏的品牌发展,此次推出的Studio Buds才显得难能可贵:Studio Buds采用了苹果一贯的简洁设计,但与其说它是第一方配件,倒不如说是采用了苹果设计语言的Android手机配件。作为「第一方」降噪真无线耳机,Studio Buds没有W1或H1芯片,但却可以跟iPhone、Android设备轻松匹配。

同时Studio Buds也没有像过去那样采用Lightning充电接口,反而是大方地采用了标准USB-C接口。即使是降噪等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核心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苹果设备,在Android手机上也能正常使用。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7

联系到苹果在iOS 15中开放网页版FaceTime,苹果走向开放可以说是必然结果。不同于相对开放的「软服务」,就现阶段而言,硬件业务依旧是苹果的支柱之一,作为软硬结合的最佳范例,苹果「开放硬件」始终是天方夜谭。

不过耳机市场有所不同。尽管耳机业务是苹果可穿戴业务的重要组成,但相比于售价高昂的iPhone、Apple Watch,以千元出头的耳机作为苹果硬件生态的敲门砖显然更容易打动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与苹果iCloud生态类似的生态服务,让Studio Buds成为苹果生态的「试用版」,这无论对消费者还是苹果来说都是更好的做法。此时的Beats,已经和Apple Music一起化身为苹果生态闭环内的「检查站」,让苹果生态以外的用户也能一览苹果生态的优秀体验。

不甘做配件厂的Beats,想做苹果开放的试验田 - 8

那要是我只买Beats耳机不买iPhone,那苹果的「生态一日游」计划不就行不通了?当然不是了。要知道AirPods与Studio Buds从来都不是竞争关系,苹果也好Beats也罢,说到底都是苹果品牌。只要你下单购买,对苹果来说稳赚不赔。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