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8日 24.0°C-26.7°C
澳元 : 人民币=4.84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清中期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番薯的输入?清末红薯种植面积不到1%

2021-09-27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据国内第7次人口数据普查显示,当前中国总人口共计为141178万人,这也让中国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国,虽然说这些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一直还算可观,很多人认为这都是建国之后改革开放的成就,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时期,我国也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清中期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番薯的输入?清末红薯种植面积不到1% - 1

那是在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出现过多次大幅度增长,在雍正十二年时,清朝人口总数有2735万尚且处于正常水平,但是自那往后的7年时间里,清朝人口突然增长至14341万多,仅在七年之内,清朝人口就暴涨了1亿多人,更离奇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番薯”的作用。

在1734年时,国内总人口共计有2735.5462万,到了1741年时总人口数量就攀升至14341.1559万,到了1795年时,全国总人口达到了29696.8968万,而到了1834年时,全国人口总数就达到了40100.8574万。

清中期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番薯的输入?清末红薯种植面积不到1% - 2

很明显这个数据不管放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可以称得上是惊人的水平,而那时清朝的人口剧增变化,也令很多人产生了一个固有认知,那就是清朝人口从顺治年间的1000多万到道光年间就突破了4亿。在当时民间普遍流传一种说法称,清朝人口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暴涨,主要就是因为在明末时我国引进了番薯,那么真的是番薯造成了中国清代人口翻倍的局面吗?

如果从数据对比来看,自从番薯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主食之后,中国人口确实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这似乎也能够论证“番薯促进了人口增长”这一道理,但如果对比整个历史来看,此说法明显有其漏洞,至少可以说番薯并不是造成当时中国人口翻倍增长的主要原因。

首先让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问题在于在乾隆6年,也就是1741年之前,中国人口统计的数据单位都是按“丁”计算,并非是以人为单位,而那时候一丁大概有4~5人。换句话来说,在清朝基本一统天下之时,我国的总人口其实就在8,000万至9,000万左右,这也意味着清朝后续人口数量的暴增,其实是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的。

清中期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番薯的输入?清末红薯种植面积不到1% - 3

而到了康乾盛世时,康熙年间与雍正年间人口增长幅度并不明显,一直到乾隆年间才迎来了新一次大爆发,增长了足有1.5亿。

同时根据详细的古文记载,我国引进番薯的时间是明朝万历21年,也就是世界公历1593年,据称当时番薯是由一个福建人从东南亚引入到中国境内,在此之后,明朝与清朝政府都曾致力于推广番薯在百姓间的种植,只不过这在当时并没有带来明显效果,真正要番薯推广发挥作用,还是到了19世纪中期那时候,也就是道末咸初年间。

清中期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番薯的输入?清末红薯种植面积不到1% - 4

同时那时候清朝人口就已经突破4亿并完成了人口爆炸性增长,更何况当时国内主要推广番薯的都是南方山地地区。像是真正在清朝人群密集的北方以及南方平原并非番薯的主要推广辐射地。而且番薯的引进虽然丰富了百姓的主食类别,可它还没有取代小麦和水稻作为中国人主粮的地步。

虽然说我们并不了解当时清朝国内种植番薯的具体面积,但是从古籍中了解到的数据显示,在1914年时,国内番薯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1%,产量大概为2%,同时期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4%产量达到5%。

清朝末期的红薯种植面积也维持在相似的水平,按照这套逻辑来推算,那红薯用百分之一的土地种植面积养活了全国一大半的人口,显然这个说法有待商榷。

而在整个清朝至民国时期,像番薯和玉米这类的美洲农作物在国内完全没有撼动小麦和玉米作为主粮的地位,也一直处于边缘性的附属地位,所以这样来看,“番薯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大幅增长”说法显然难以立得住脚。

清中期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番薯的输入?清末红薯种植面积不到1% - 5

而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是上文提及的清朝人口基数较大以及清朝提出的政策所致。比如康熙皇帝就曾下达昭令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而后雍正皇帝也在国内整体推行“摊丁入亩”,而且对于清朝历代皇帝来说,他们都非常重视土地的开垦问题,耕地变多了,粮食产量自然就增大了,这也就导致人口数量增多了。

而且从中国引进番薯后的历史来看,番薯这种作物始终都是备荒粮食,这也意味着,只要不是到万不得已之时,在小麦和水稻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将分数作为主食,这也驳斥了“番薯促进人口增长”的说法。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