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9日 21.2°C-22.8°C
澳元 : 人民币=4.8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知青岁月:听北京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

2021-10-0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一九六九年二月末,北京知青赵桂芹和她的八名同学按照相关规定,先在学校提出到陕西省陕北地区插队落户的申请,带着学校证明到居住的辖区派出所注销了各自的北京户口,然后到相关部门领取了几十元的下乡插队落户购置费。三月中旬,他们一行九人携带着各自的行李,和其他学校的知青一起乘坐专列离开了北京。

知青岁月:听北京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 - 1

三月二十三日下午,北京来的这九名知青坐着四辆毛驴车,来到了陕北的前屹梁大队。前面的两辆毛驴车拉知青,后面的两辆毛驴车拉行囊。从公社到前屹梁大队十三里的路程,毛驴车走了一个多小时。

来到村里时,太阳已经偏西,因为知青们和前去迎接的社员们都在公社食堂吃罢了午饭,大队也就没给知青们准备午饭。大队书记梁福堂带领社员们在村头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就让赶车的社员把女知青们的行李拉到了一队社员马胜利家,他家有一孔闲窑,土窑里有现成的火炕,可供五名女知青居住。四名男知青去了二队的牛棚,暂时让他们跟饲养员郭德顺老汉同住一孔土窑。

晚饭是在大队书记梁福堂家吃的,一队队长武占山和二队队长赵春阳陪知青们一起吃的晚饭。晚饭很简单,主食是玉米面馍,大队书记杀了两只公鸡,还炒了半锅杂烩菜,算是为北京知青接风洗尘了。吃饭期间,梁支书顺便把九名北京知青分配给两个生产队,五名女知青分到了第一生产小队,四名男知青分到了第二生产小队。

起初,一队队长不太情愿接收五个女娃娃,他担心女子出不了苦力,白吃他们的口粮。梁支书说先看看再说,实在不行以后还可以调整,暂时就先满足女子们的要求吧(五名女知青要求分在同一个生产队)。知青们的口粮暂时在生产队的库存支取,等知青们的国库供应粮领回来,再归还生产队。

因为知青们都不会做饭,五名女知青就跟房东马胜利家搭伙,知青们把口粮交给马胜利家,由马胜利的婆姨推磨磨面,为知青们做饭,马胜利一家四口和知青们一个锅里吃饭。四名男知青就跟郭德顺老汉一起吃饭,郭德顺老汉是个光棍,他吃住都在生产队的牛棚里。

马胜利家有两个女娃,大的娃娃八岁,叫马兰花,小的娃娃五岁,叫马春花。后屹梁大队有一个小学堂,离前屹梁大队五六里路,要翻一个山梁,马胜利的婆姨嫌路远,不同意兰花去读书,为此,马胜利还动手打过他婆姨。

自从五名女知青住到他家,马胜利家的两个娃娃时常到知青们居住的土窑里玩耍。因为两个女娃长得可爱,说话又是浓重的陕北土话,知青们都很喜欢这两个娃娃,大家还把从北京带来的桃酥糖块给两个娃娃吃,两个娃娃都高兴地称呼女知青们为北京姐姐。

赵桂芹是五名女知青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她虚十九岁,高中毕业生。最小的女知青十六岁,是一名初中生,叫朱玉梅,她的年龄虽然最小,可这五名女知青数她机灵,数她长得漂亮。张爱华和李玲都是十七岁,也都是初中毕业生。丁雨虹十八岁,个子最高,好像也是高中生。

安顿好住的地方,因为还没到农忙,一队队长武占上就带领五名知青到村东的磨盘山上砍柴。当时那里的烧柴很紧张,农作物秸秆要留一部分喂牲灵,一半以上的烧柴要靠山上的灌木枝条和茅草来替代,不然吃饭都成问题。第一天跟着队长去砍柴,武队长挑回了两大捆酸枣树枝和灌木枝条,五名女知青一人背回了一小捆茅草和灌木枝条,她们五个人都不如队长一人砍的柴多。第一次出山劳动,丁雨虹就崴了脚,其他四名知青也累的够呛,都叫苦不迭。

每次吃饭的时候,马胜利的婆姨都会把知青的饭菜端到她们窑里来,他们一家四口在自己住的土窑里吃。看着像大饼子一样的玉米面馍,再看看那半碗咸菜和不见一个油花的炖酸菜,五名北京女知青简直是一点食欲也没有。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二十年,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陕北,社员群众的生活水平就这样?

知青岁月:听北京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 - 2

往后的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去,到了春耕春播的大忙季节,知青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什么提高,一个月能有两顿白面吃也就不错了。看房东家吃饭时大人娃娃都狼吞虎咽的,五名知青怀疑是不是马胜利的婆姨把好吃的饭菜都留给了他们一家,把不好的饭菜给知青们吃?

一次午饭前,知青们收工回来,看马胜利家的二娃春花坐在院子里的磨盘上,双手捧着什么东西,吃的很香。朱玉梅走过去,笑着说:“春花,吃啥好东西呀?给姐姐尝一口呗。”“北京姐姐,俺妈蒸的菜馍,你尝尝呀。”马春花把双手伸过来,笑着说。朱玉梅掰了一点菜馍塞进嘴里,差点没吐出来,菜馍里不知是什么菜,又苦又涩不说,还嚼不烂。

吃午饭的时候,马胜利的婆姨又把新蒸的玉米面馍和咸菜端到了女知青们的土窑里,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净面玉米面馍,咸菜丝用油拌了一下。吃完饭,朱玉梅把剩下的饭菜端回了房东家,只见马胜利一家在围着一个炕桌吃饭,他们吃的就是那种黑乎乎的菜馍。朱玉梅笑着问:“嫂子,你们吃的馍咋跟我们的不一样啊?”“妹子,你们是知青,吃的是国库粮,俺们平头老百姓咋能跟你们比呀?今年吃的还是不错的,往年这个时候我们吃的都是菜团子。”马胜利的婆姨一边说一边用毛巾擦了擦炕栏石,热情地招呼朱玉梅坐。朱玉梅没有坐,她掰了一块菜馍,匆匆走回了她们居住的窑洞。

回到窑里,朱玉梅把那块菜馍分给大家品尝,丁雨虹第一个把吃到嘴里的菜馍吐了出来,还骂朱玉梅耍弄人。朱玉梅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大家,大家眼里都泛起了泪花。想想之前的怀疑和猜测,她们都很愧疚。

之后的日子里,五名女知青常拿她们的净面玉米面馒去房东家换菜馍吃,她们说喜欢吃房东大嫂蒸的菜馍。时间久了,马胜利家的两个女娃娃也就和五名女知青成了好朋友,她姐俩天天晚饭后都到知青窑里玩,五个北京姐姐也就义务担起了教她俩识字学文化的义务,不到半年的时间,马兰花跟北京姐姐们学到的知识已经达到了小学二年级的水平。马胜利的婆姨也把五名女知青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子,帮她们洗衣服,帮她们拆洗被子,帮她们缝缝补补,她默默为女知青们做了很多很多。

一九七二年秋收结束后不久,连续下了十多天雨,社员们烧柴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连雨天不常见,家家灶坑里都没有储备多少干柴,场院里晾晒的秸秆还没干透就淋了雨,根本就不能烧火。为了让知青们一天能吃上两顿热乎饭,马胜利家窑里的脚地上、炕上和灶坑里都晾满了被雨浇湿的秸秆。为了能省一点烧火柴,马胜利一家四口天天睡凉炕,两顿饭都在知青们窑里做,目的就是让女知青们能睡上热乎炕。有时烧柴太湿,满窑里都是呛人的浓烟,蒸馍还半生不熟的。那段时间,女知青们吃了不少苦,马胜利一家更苦,他们睡了好多天凉炕,每次有半生不熟的玉米面馍,都是马胜利和他婆姨两人吃。

过后,女知青问男知青,男知青说下雨那段时间,因为没有干柴,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热乎饭,好多次蒸馍只有半熟,因为吃了半生不熟的饭菜,他们四人都拉肚子。

一九七四年秋天,赵桂芹和丁雨虹被推荐上了大学,离开陕北时,她俩拉着房东大嫂的手说:“嫂子,你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你和马大哥。”她俩离开前屹梁大队那年,马兰花上了小学五年级,马春花上了三年级,李玲到后屹梁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张爱华被临时借调到公社当了宣传干事。一九七七年秋天,朱玉梅和李玲同时离开了前屹梁大队,回到了北京,据说朱玉梅是病养返京的。

知青岁月:听北京知青讲述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 - 3

北京知青在陕北(网络资料图片)

后来,马兰花和马春花姐俩都考上了大学,马兰花考的是兰州大学,马春花考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姐俩都回到了陕北,为陕北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赵桂芹大姐她们至今还和马胜利一家保持着密切联系,女知青们两次邀请马胜利一家到北京游玩。马兰花和马春花上大学期间,五名北京知青都伸出了援手。去年九月份是马胜利老人八十岁生日,五名北京女知青一起去了前屹梁村,为马大叔祝寿,顺便看望了村里的乡亲们。从陕北回来时,乡亲们送了她们好多陕北特产,背都背不动。

最后,我让赵桂芹大姐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自己上山下乡的感受,赵大姐深情地说:五十春秋,世事沧桑,知青岁月,终生难忘。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