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27.4°C-31.7°C
澳元 : 人民币=4.83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用好“拟剧理论”?快来get答题新视角!

2021-10-21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用好“拟剧理论”?快来get答题新视角!

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道:“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

当新传人看到这样的语句,恐怕会有更多联想和感悟,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视角不只是对人生的慨叹,也不只是文学上的表达,更是形成了能解释人的社会情境与社会角色关系的卓越洞见——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论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诸多社会互动情景,是同学们在答题时非常喜欢使用的理论,但是要知道,距离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出版至今已逾六十多年,在新媒体新技术的视野之下,对于拟剧论,我们是否有新的发现?针对当下的新现象,我们该如何用拟剧论分析?

01

拟剧论

演员的自我修养

定义:“拟剧理论”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社会行为与剧场行为相类比,指出社会生活实际上就是一场会转换舞台的表演。在特定情境下人的行为可以被区分为两部分: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前台--对外的舞台表演;后台--对内的放松)。

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用好“拟剧理论”?快来get答题新视角! - 1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认为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个体都是身在其中的演员。在此舞台当中,有演员、观众、不同的舞台以及前台与后台的区域区分等等。因此戈夫曼将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分为了六个章节:表演,剧班,区域与区域行为,不协调角色,角色外的沟通,印象管理艺术等内容,而这些都是关于拟剧理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所体现的部分核心内容。而当今时代,个体在生活中的自我展现及社交媒体中的情绪分享,乃至个体根据他人反馈进一步管理和维护所“表演”出来的形象,都能被视为拟剧理论在个体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体现。

戈夫曼是布鲁默之后的符号互动论第三代代表人物,他将缘起于乔治·米德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纳入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微观分析中,抽丝剥茧地梳理人们的披露与表演。自此,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了前台与后台、给予与流露、个人与剧班等一组组崭新概念。

然而戈夫曼因癌症于1982年溘然长逝,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戈夫曼无法看到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更无法看到将人们“联结”到一起的社交媒体。于是在新时代,我们不禁发问:

“社交媒体为我们的自我呈现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带来了哪些挑战?”

02

新时代

戈夫曼遇到互联网

各种经典传播学理论在新时代都有所变化,那么“拟剧理论”应该也有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董晨宇老师就从戈夫曼出发,提取他所提出的四组概念,放在社交媒体中重新渲染,探讨自我呈现研究在互联网中经受的变迁与挑战

一、自我陈列与语境坍塌

在早期自我呈现的研究中,戈夫曼聚焦的是一种面对面的身体呈现。也就是说,人与人借助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彼此相遇。这种自然的自我呈现稍纵即逝,类似过去的歌剧表演现场,我们能体会那瞬间的美却无法定格。

而今天,各种新技术能让我们把各种自我呈现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不再是歌剧式的,而是被定格记录的“唱片”。

这样的改变有些像本雅明所说的“灵韵”(aura),本雅明希望突显艺术的“原真性”、突显它“此地此刻”的价值。他认为我们现场观赏的艺术品具有“灵韵”,而在机械时代,人们有能力大量复制这些艺术品,然而在机械复制的传播过程中,这些复制品却丧失了“灵韵“,艺术的崇拜价值和仪式价值被大大削弱了。

新时代我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只是转瞬即逝的现场舞台秀,而是能够被记录下来并随时展示的展览会。这样的展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

如果要理解这种“展览会”的意义,便要引入一个的我们刚给大家解析过的概念:技术可供性。简单来说,所谓可供性,在这里指的是技术为行为提供的可能性。(点击查看详情)

从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角度来看,具体的可供性至少包括:

其一,我们能够在社交媒体上“陈列”或“展示”我们的数字痕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自行删除或隐藏,我们的社交媒体主页就会一直摆在那里,等待访客的参观。(就像我们的朋友圈~)

其二,因为技术的限定,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又往往是缺少具体语境的,有学者称其为“线索隐褪的环境”,也有学者借助梅罗维茨的思想,为之命名为语境坍塌。(依然用朋友圈举例,我们一年前的某条动态是在某个特殊语境下发布的,然而当他人今天看到时,却无法代入到当初的语境,可能会因此造成误解。)

二、操纵给予与隐藏流露

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最为知名的一对概念便是前台与后台。按照戈夫曼的原话来讲,所谓前台,便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是“个人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所谓后台,便与之相反,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我们对于前台和后台的操纵,便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印象管理并非总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伪装自己,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并不能精准的控制社交中的“给予”和“流露”。所谓给予,就是我们有意传达的那部分信息,而所谓流露,就是我们无意间传达的信息,比如一个眼神或者体态。人们难以伪装自己,原因就在于,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我们很难完全把握自己“流露”了哪些信息。

然而在新时代,人们进行印象管理变得更容易了,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之下,“给予”被强化,而“流露”被弱化了。

在互联网中,人们真实、复杂的一面被缩小了,完美、精致的一面则被放大了。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们满足了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还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带光环的幻觉,迷恋上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社交”。

三、观众隔离与观众想象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必须放置在具体边界中进行考量,也就是说,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取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理解这一点,便可以引申到戈夫曼的另一个关键概念:观众隔离。所谓观众隔离,就是我们在面对一个或一群人进行自我呈现时,并不希望另一个或一群人毫无预兆的闯入。这些不速之客可能会打破我们既定的表演剧本,让我们手慌脚乱。

成功的观众隔离至少需要有两个具体前提:其一是观众是可被识别的;其二是观众可被隔离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前提往往都是可控的(我们会选择便于隔离观众的社交场所)。不过在社交媒体中,这两个具体前提都遭受了各自的威胁和挑战。

面对第一个前提:观众是可被识别的;我们能发现,在今天的很多社交媒体中(比如微博、B站等等),我们是无法控制观众是谁的,我们发布的消息极有可能被我们自己想象之外的其他观众看到。

而面对第二个前提:观众是可被隔离的;我们能发现,诸多社交媒体确实提供了隔离观众的功能,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可见权限、微博的仅好友可见等等,然而当落实到操作中,隔离并不一定会实现。因为我们每条信息想传达给的观众是不同的,每发一条信息都要重新设置来隔离观众,这些操作非常消耗时间与经历,所以人们为了避免麻烦,往往会放弃隔离观众,而选择只发布那些“人畜无害”无需隔离任何人的内容。

四、物的展览与品味表演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文化极其发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不仅万物皆有价,我们自身也很难逃离被价值属性绑架的怪圈。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展示自身拥有的“物品”来呈现自己的职业、身份、价值观——统言之,即 “品味”。通过这种品味表演,我们巩固了同自身所处的圈子之间的纽带关系,同时也与其他群体“划清界线”。

布尔迪厄认为,品味与社会权力息息相关。不同的阶级、同一个阶级内的不同成员在阶级惯习上会呈现区别于彼此的标志或风格,这是由于各个阶级的发展经历有很大差异。因此,人们表面上是在呈现自己的品味,实则是在呈现自己的社会阶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统治阶级正是通过品味将自己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以加强自己在阶级场域中占据的优越地位。

品味表演绝不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来的新兴产物,但互联网时代无疑加强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虽然现实生活中品味表演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但社交媒体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局面。如今,我们能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书籍和音乐这类文本信息来展示“品味”,这种便捷的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也为人们操纵自己的品味提供了更多空间。

上面说到,新时代下我们的“表演”形式有了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正是我们新形式的“表演”,构成了这个我们看到的新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各类“拟态环境”中,个体在其中的自我呈现和反馈又有所区别,这也体现了作为具有社会性、群体性的个体,都时刻在客观现实中进行着各自的“表演”,进而塑造个体的形象。但拟剧理论自身仍有过于微观的局限,关于拟剧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个体的我们可跳出生活中的各类“舞台”,以俯瞰的角度思考处在各类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的自己,是如何被这些媒介左右及影响,最终体会拟剧理论在人际传播方面深度思考的魅力。

参考文献: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 董晨宇 丁依然

拟剧理论在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呈现与影响 余艳波 苏 乐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欧文·戈夫曼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