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1日 26.2°C-27.8°C
澳元 : 人民币=4.79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2022-02-16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近段时间来,随着电影《水门桥》热映大江南北,广大军史战史迷们的谈论热点又聚焦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上来。在包括长津湖、水门桥之战的整个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补给不利、装备低劣的情况下,一举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由清川江击退至三八线,并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领土,还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延安半岛。此役也被认为是扭转半岛战局至关重要的一役,也奠定了此后双方沿三八线南北对峙并进行分界谈判的基础。如此巨大的胜利,无疑是属于国人的骄傲。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舆论中出现了很多对第二次战役的质疑之声。有人认为志愿军能够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是靠着手中清一色的苏式武器;更有人说所谓志愿军与敌军的装备差距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因为早在入朝之初中国就已经开始从苏联那里接收苏式装备,志愿军能扭转战局正是因为得到了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持。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1

上图_ 1950年11月,在长津湖附近前行进的志愿军部队

引进苏式武器不假,但具体情况需要仔细说说

我们知道,战争是交战双方人力与物力的综合较量。志愿军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除了最大限度把广大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外,也离不开苏联等东方阵营国家在武器装备上的鼎力相助,这一点无需避讳,也毋庸置疑。但是,外援(当然主要是苏援)武器是什么时候开始装备到志愿军手中、并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不是在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能用上,这就需要仔细说道说道了。

1950年10月19日,正当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鉴于与对手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及“万国造”在后勤保障上带来的巨大困难,次日北京便致电苏方,请苏方提供36个苏军标准步兵师的武器装备,并请苏联空军给予志愿军空中掩护。对于是否答应北京的请求,苏联高层经反复商讨后,最后以斯大林的名义复电表示需要再议。

据俄罗斯后来解密的苏联档案表明,当年10月8日,美军两架战机入侵苏联领空,并攻击了一处机场。美方随后辩解称其为导航失灵,愿赔偿苏联损失。但面对这一挑衅意味十足的举动,苏联居然保持了克制,足见此时苏方一心要置身事外的想法。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2

上图_ 志愿军某部入朝前誓师大会,台前摆放着迫击炮、重机枪

为此,苏联通报北京,36个师的武器装备可以提供,但需要时间进行调配、转运;至于空中掩护一事,因苏联空军尚无准备,需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看情况出动。由此不难看出,苏联此时有着很明显的“静观其变”的意味。

而也就是在苏联隔岸观火的这段时间里,志愿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将敌军一举击退至“三八线”以南,这让苏联看到了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以及中国愿意在东方阵营中所承担的义务。所以,苏援进程得以大大加快。

最终双方确定在1951年1月到2月间,将志愿军所需的36个师的苏式武器运抵中国,并优先向中国提供500辆卡车和1236门(挺)高射炮(含高射机枪),以缓解美军空中优势给志愿军后勤供应带来的巨大压力。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3

上图_ 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重机枪阵地

苏援虽然重要,但并没有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到此为止苏援虽然有了着落,但这么多武器并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装备给志愿军,从其调配、转运,到由中方接收、检验,再到最后的配装、发放,这其中需要相当的时间。

尤其是对于任何一支部队来说,武器装备是其战斗力的核心要素。如果进行武器换装,则相应的战术战法、训练教学、后勤保障等等都需要进行改变,这更是需要时间进行磨合。如若仓促之间进行全面换装,既无法立即形成有效战斗力,更会引发前线与后方在供应保障上的混乱。

所以,当1951年1月第一批12个师的苏式武器运抵东北后,中方并没有将其装备给前线最急需更新装备的第13、9兵团,而是全部配属给了正在东北整训、即将作为第二番部队入朝参战的第3、19兵团。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4

上图_ 志愿军使用51式火箭筒

据《抗美援朝纪实》记载,志愿军第一支全面换装苏式武器,并完成相应训练和战术准备的是第3兵团第15军,该部于1951年2月入朝。而此时志愿军已经成功结束第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击退到“三七线”附近并占领汉城。

可见,即便是最早发到志愿军手中的苏式轻武器,其来到朝鲜时志愿军不仅实现了彻底扭转半岛战局,更奠定了后来双方沿“三八线”进行谈判的基础。所以,志愿军将敌人赶回“三八线”时,根本就没指望能用上苏式武器,那些所谓志愿军“入朝之初就使用苏式武器作战”等传言,最起码在攻克汉城之前是绝对不存在的。

而且即便在第四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开始使用苏式武器,但此时双方沿“三八线”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苏式武器只是为志愿军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绝对谈不上“雪中送炭”,更不是“缺之不可”。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5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6

上图_ 朝鲜战争时的三八线示意图

苏援虽有帮助,但取胜仍靠中国军民的付出

据统计,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方先后接收了60个苏军步兵师的武器装备,以及1.7万辆各类运输车辆,1091架各式飞机。这不仅是当时志愿军唯一能够获得的具有一定现代化(以当时的水准来说)技术水平的大宗军火援助,更为志愿军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到1954年,中国用苏式装备换装了106个步兵师、16个炮兵师、3个坦克师和23个航空兵师,近代以来第一次实现了国防力量装备的标准化、系列化。同时,在苏援的带动下国内工业发展迅速。1950年10月,国内兵工厂只能生产步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爆破筒等科技含量较低的步兵武器,且仅能满足前线需求量的15%。

而到战争结束的1953年7月,中国军工企业已经可以仿制包括苏式火炮、坦克、炸弹、电台在内的多种装备,国产装备可以满足前线需求量的45%,国家工业化就此奠定基础。用彭老总的话说,就是短短几年就超过了旧中国几十年的成就。

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场局势,是靠苏式武器带来的战力加成吗 - 7

上图_ 志愿军 51式木柄手榴弹

对于这一点,我们今人不应忘记。但正如前文所述,苏式武器真正发挥作用时,双方沿“三八线”来回拉锯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可谓“大局已定”。可以想象,在半岛战局最为严峻的时刻,如果没有浴血奋战在前线的“最可爱的人”,以及为支前贡献每一分力量的广大群众,战争结果将会如何,孰难预料!

抚今追昔,今日中国的工业基础,便成形于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的援助。但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如果没有志愿军将士们的流血牺牲,苏援又是否会如此顺利?这也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左右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绝非武器!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2〕徐焰 《抗美援朝时期引进苏联武器与债务问题真相》

〔3〕徐焰 《第一次较量》

〔4〕沈志华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5〕栾克超 《抗美援朝纪实》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