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22.9°C-25.1°C
澳元 : 人民币=4.86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怀旧”是当下生活的解药,还是致幻剂?

2022-05-10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怀旧”是当下生活的解药,还是致幻剂? - 1

怀旧不应成为对过去的美化、对当下的无能。

作者|曾于里 青年文化评论者

港乐竞演综艺《声生不息》正在热播中,一首首广为传唱的粤语流行歌曲,将观众带回 1980、1990 年代。怀念 "1980-2000 年 " 的文化,逐渐成为中文互联网的风潮。

" 爷青回 " 一度是 B 站的年度弹幕热词,它们更多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上;豆瓣小组 " 假装活在 1980-2000 年 ",集结了超过 13 万的 " 时空旅行者 "…… 甚至,人们怀旧的也不再是有些遥远的过去,2022 年的今天有人说,开始怀念 2019 年 ……

人们往往是借 " 过去 " 浇 " 现在 " 心中之块垒,只是怀旧之于现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解药还是致幻剂?

为何怀旧

英文的 " 怀旧 "(Nostalgia),源自两个希腊词根的组合," 返乡 "/" 回家 "(nostos)和 " 怀想 "/" 伤痛 "(algia ) ,也即对家乡的怀念而生成的伤痛。怀旧,最早是一种 " 病 ",肇因是 " 思乡 "。

在 17 世纪," 怀旧病 " 被一名瑞士医生发现。彼时在瑞士的异乡雇佣兵因持续想家,出现了种种消极负面情绪," 一种毫无生气的、憔悴的姿态 "," 对一切冷漠 "。于是,在 1688 年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中,瑞士医生将因背井离乡而产生的身体上的痛苦称之为怀旧或思乡病。这种观念影响一时,人们一度将怀旧视为一种可以治愈的生理疾病。随着病理解剖学的发展,19 世纪的人渐渐意识到怀旧病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和精神疾病。

到了 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瞬息万变,怀旧的范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对家乡的怀想,而是对 " 过去 "。

1961 年的《韦伯词典》这样定义 " 怀旧 ":第一个义项是 " 思乡病 ",第二个义项是 " 一种惆怅或过分感伤的,有时不正常地渴望回到或重现过往某个真实或浪漫想象中的时刻,抑或是一去不复返的情形和场景 "。怀旧,是在 " 追忆似水流年 ",怀念过去的某个场所、某种情境、某个物件、某种生活状态。

如果说怀旧最早是 " 思乡病 ",那么进入现代化社会," 变化 " 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过去是车马邮件都慢的 " 慢时光 ",现代化则是只争朝夕、天翻地覆的 " 快时代 ",总有被甩下的人、有落伍的人,过去的经验可能一下子失效,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人惶惑,长远的预期越来越难建立。这有可能造成文化的断裂、意义的无效,从而导致人们精神的迷失。

于是,人们怀念那个稳定的、具有连续性、可预知的、确定的 " 过去 "。哈佛大学教授斯维特兰娜 · 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说," 怀旧的表现是进步目的论的副作用 …… 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地会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再现 "。

如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时下那么多人怀念 "1980-2000 年 "。千禧年后,中国社会迎来经济上的高度发展、物质的丰富、选择的多元,对于在 "1980-2000 年 " 期间度过儿童时期的人来说,他们当下或许正遭遇着时代转型的阵痛,诸如就业的艰难、房价的高企、职场的高压、阶层跨越的困难、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巨大的经济成本、疫情带来的强烈不确定性,林林总总令人焦虑、无所适从。

“怀旧”是当下生活的解药,还是致幻剂? - 2

法国摄影师 Yann Layma 镜下的中国八十年代

在恐惧、不确定、焦虑的环境中,人们便倾向于怀旧," 重新体验过去生活的片断,以增加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协助达到自我完整的目标 "。大家 " 假装活在 1980-2000 年 ",好像那个时候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电风扇的风吹过发梢,少年们在炎炎夏日里吃着西瓜、看着动画片 …… 岁月无忧无虑。

" 解药 " 还是 " 致幻剂 "

怀旧,既是 " 疾病 " 的症候,也是 " 疾病 " 的解药。在一个想象中的美好空间里,获得暂时的逃避、身份的认同,或者重建积极情感。只不过," 解药 " 有效吗?亦或者,怀旧根本不是解药,而 " 致幻剂 "?这取决于人们怀旧什么: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很多时候,怀旧意味着对过往的修复和美化,把 " 历史的发明 " 当成 " 历史的真实 ",剔除过去种种不完美、有瑕疵的地方,让一切显得完美而纯粹。

譬如人们 " 假装活在 1980-2000 年 ",怀念那个时候的 " 乡下生活 "" 田园风光 ",而此前李子柒的视频大火,正在于她的视频满足了我们这一心理。李子柒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一日、两人、三餐、四季的隐居日子;她镜头下的乡下的田园生活,原始、纯真、质朴、唯美。但不难发现,怀旧里的 " 诗意田园 " 存在的种种破绽。

正如雷蒙 · 威廉斯所言:" 劳作的乡村从来都不是一种风景。风景的概念暗示着分隔和观察。" 土地和劳动生产被剥离出利益关系,而被组织到风景消费之中,静谧、安详掩盖了农村背后的现实问题。在李子柒的视频里,看不到田园旁边破落的草屋、肮脏的旱厕等 ...... 我们并不是指责李子柒,而是强调我们所怀旧的过去,有着浓浓的一层滤镜。

“怀旧”是当下生活的解药,还是致幻剂? - 3

事实上,在 " 假装活在 1980-2000 年 " 之前," 假装活在民国 " 才叫一个流行,这股潮流从 2010 年前后蔓延到现在。在民国粉眼里,民国有一种 " 范儿 ",有一种独特的 " 美学 ",它往往包含这些元素:梳得一丝不苟的上过发蜡的背头、用旧磨损的皮包、百乐门的歌舞厅、黑胶唱机、爵士音乐、街上昏黄的灯光、奥斯丁轿车、沿街低玻璃窗配小窗帘的商店 …… 关于民国先生、民国太太的掌故也非常多,广泛地流传在通俗读物、电视节目、网络节目中。

风骨、节操、独立、自由等是这群先生小姐的共有品质,指向的是一个思想自由、大师辈出、精英涌现的民国意象。

有学者认真考证了很多民国名人轶事,发现至少一部分是以讹传讹,但它们很有市场。真实的民国,的确有 " 民国范儿 " 的那一面,比如在上海的英租界、法租界,灯红酒绿、十里洋场;但一旦走出这一隅,则可能处处是 " 乱世 ",毕竟民国的大背景是政府无能、军阀混战、外国入侵,各方势力角逐,暗流涌动,风云变幻。在怀旧里,那个饥馑、时疫、动乱、流民的民国不见了。

所以,此时的怀旧,与其说是现实困顿的 " 解药 ",毋宁说是饮鸩止渴的 " 致幻剂 "。在消费主义的运作下,这种 " 致幻 " 的怀旧源源不断生产出来,怀旧电影、怀旧音乐、怀旧服装、怀旧读物、怀旧旅游、怀旧纪念品等," 怀旧 " 被具象为某种商品,成为消费的催化剂。

值得警惕的是,怀旧不仅为资本所用,也可能为错误的意识形态所用。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用 " 修复型怀旧 " 概括这种充满杜撰的怀旧,她忧心忡忡地指出,修复型怀旧最坏的结果是:导向政治极化。

" 修复型怀旧有两个叙事情节——恢复本源和密谋理论,这是靠右翼通俗文化培育的现代民族主义极端案例特有的。极端的密谋理论拥护者凭想象认为,‘家园’是永远受到围城的,所以要求保卫自己,反对搞密谋的敌人。" 譬如如今西方世界右翼崛起,每一个极端右翼都有共同的口号 " 让 XX 再次伟大 "" 恢复 XX 的荣光 ",通过想象过去来补偿当下的失落。实际上,所谓的 " 荣光 ",是建立在偏执狂式的怀旧基础上的。

怀旧更多是 " 忆甜思苦 ",其实也有一种规模化、集体化、运动式的怀旧,是 " 忆苦思甜 ",放大过去的屈辱,凸显当下的合理性。

关键是 " 活在当下 "

对过去的怀念,指向的往往是对当下逃避。它的潜台词是," 何以至此 ",有疑惑、不解,可能也有着不满。如果怀旧的是儿时、是民国,仿佛现实是一点点变坏的;怀旧的仅仅是三四年前——比如不久前《我无比怀念 2019 年》成为爆款文,则隐隐指向现实的变化太快,两三年换了人间。

只是,纯粹的情绪宣泄,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显得绵软无力。但因情绪的激愤,反而给了人们一种 " 幻觉 " ——我在借由怀旧表达愤怒,怀旧之后也就心安理得了。这时,情绪仅止于立场的表态,它看上去既有道义上的制高点,又无须付出任何智力上、道德上的代价。

姿态本身,往往会掩饰真正的问题。人们在 2022 年时怀念 2019 年,仿佛 2019 年才是值得过的,但 2019 年就不存在问题了吗?并非如此。2022 年不是一夜之间到来,2019 年或许已经存在问题的根源。哪怕重回 2019 年,再来一次可能还会导向现在的样子——一旦怀旧成为遮蔽,而非对根源的反思及纠正,那么人们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由此可见,怀旧不应成为对过去的美化、对当下的无能。如同齐格蒙特 · 鲍曼在《怀旧的乌托邦》担忧的," 我们日益丧失了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各种方案的信心,并认为这些方案的结果即使不会比‘现在更糟’,也一定不会比现在更好 "。只会 " 向后望 ",怀念和感叹过去(不存在的)美好,生硬地割裂过往与当下的联系,不去考虑 " 何以至此 ",不去考虑 " 将来怎么办 ",那么痼疾依然根深蒂固、问题还是岿然不动,时代是难以向前和进步的。

因此,重点不是 " 假装活在 " 过去某个年代,重点是我们只能、也必须 " 活在当下 "。

面对每一次集体性的怀旧浪潮,我们该反思的是:过往与当下是否分享着某些相同的逻辑?我们应正本清源,诉诸于任何改变的可能。它不必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以日常生活中看似微弱的对真善美的坚守——留意身边的美(这就是怀旧里的 " 从前慢 "),帮助身边的弱者(这就是怀旧的 "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不平则鸣(这就是怀旧里的 " 勇敢 ")……

作为一种个人情感,怀旧的确是一种诱人的情绪,让人时不时就陷入其中。难的是,能够从怀旧中抽离,理性反思,并转化为当下的行为。

如果觉得当下与过去相比少了什么,我们就该去争取什么;如果觉得当下有什么痼疾,就应该试着去纠正它——它可能在过去就存在了,只不过在怀旧的滤镜下被忽略了;如果社会不能往前,我们此刻内心嫌弃的 2022 年,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有人为它写下颂歌——《我无比怀念 2022 年》。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