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6日 20.0°C-21.7°C
澳元 : 人民币=4.79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2022-06-01 来源: 历史资料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史称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三夫改革”之一。

这一时期的苏联,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 1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82年11月10日-1906年12月19日),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曾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元帅、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他在位期间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所改革,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得有利地位,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在他的统治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并将“苏联模式”推荐给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

1967年11月,他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原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1977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这个社会的宗旨是“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依靠大规模的高度机械化农业,把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

此外,勃列日涅夫认为“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是完成一切国民经济任务的前提。为此,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

政治

1965年6月,勃列日涅夫取消了经济行政区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和部门性国家委员会,成立了全苏和加盟共和国各部。1966年苏共23大,将中央主席团改名为中央政治局,设中央总书记来代替中央第一书记,恢复了苏共19大以前中央领导机构及中央最高领导职务的称谓。干部轮换制被取消,使得领导体制僵化和干部队伍老化。

这个时期苏联各级领导班子变动极小,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这段时期,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管理机构,机构扩充明显,办公人员增多。

70年代中期以后,勃列日涅夫放弃了集体领导原则,加强个人权力。1977年,勃列日涅夫取代波德戈尔内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还兼任国防会议主席),独揽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力。此外,勃列日涅夫还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

另外,在其任内,对斯大林的评价也逐渐肯定了一些,允许在宣传和文艺作品中正面提到斯大林,并在斯大林的墓前设置了半身胸像。他本人曾称颂“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领导了反击敌人的一切行动”,“在动员苏联所有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军事

苏联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海军在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基本达到均衡,此后日益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这样,苏联只花了不足1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步入超级大国行列。苏美在军事力量上的势均力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 2

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何在苏联史研究中被忽略了

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有的论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但是,持这样观点的人没有看到,这种稳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相当一一个时期里是意味着停滞。

勃列日涅夫提出"稳定”的口号,实际上是静止不动。勃列日涅夫给人以稳定的表象,也由于他执政期间在苏联国内并没有发生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有关,这个时期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大事件一个接一个。

1991年底苏联剧变后,学界研究的重点自然放在世界上第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亡了,要着力探索亡的深层原因,但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一些人却是兴盛的标志,这主要指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下半期苏联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到了70年代初苏联战略核武器达到与美国持平的水平,苏联已成为一个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是"苏联综合国力最强大的鼎盛时期”,既然认为是”最强大的鼎盛时期”,那么在研究苏联衰亡问题时就容易忽略这个时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