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20.7°C-21.2°C
澳元 : 人民币=4.86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古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隐士?主观与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1-07-21 来源: 趣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哪些人能被称为隐士呢?具有超凡才德学识、追求思想自由的人,不愿委曲求全,不肯依附权势,不肯入仕做官的隐居之士,才能被称为隐士。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隐士,他们孤独、高傲、超脱,他们对当世有着冷静的思考,超凡的大见解,看淡入仕为官后的繁华富贵,而是甘愿隐居于山林田野之间,进行人格上的自我升华。

许由、巢父可谓是最早的隐士,两人据说都是远古尧帝时期的高士。

古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隐士?主观与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 1

巢父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帝以天下让之,巢父不肯答应。

尧帝又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许由不干也罢,但他居然认为尧帝说的那些话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颍水河边清洗耳朵去了。

恰巧巢父牵着小牛犊到河边饮水。巢父见状就问许由在干什么?

许由就将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自己的事诉说了一番:“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谁料,巢父却蔑视地说:“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晋皇甫谧《高士传》)

巢父更绝,他说许由你一直隐居于高山,尧帝能找到你?而你故意四处游荡,想得点名声,如今来洗耳,只不过是故作清高罢了。

巢父说罢,还拉着牛犊走了,他还怕许由洗过耳朵的水脏了自己牛犊的嘴。

古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隐士?主观与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 2

无论怎么说,巢父和许由是开了隐士的先河,在他们之后,老子和庄子也可以说是隐士。

老子起初在鲁国掌管着图书,后来不知怎么的,自己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

庄子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甘愿做一个宋国的“漆园傲吏”,后隐居于南华山,卒葬于南华山。

还有其他很多的隐士,比如鬼谷子、黄石公、陶渊明、竹林七贤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了“隐逸文化”,有大批的名士遁迹山林,当起了隐士,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隐士呢?其实,主要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古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隐士?主观与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 3

主观原因:

也就是内在原因,他们一般都是情操高尚、淡泊名利的人,生来就不喜欢做官,而是追求自由,一生纵情于山水之间,如晋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

在古代,真正因主观原因而归隐于山野之间的隐士还有很多,但受限于史料的记载,我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因此,我们所熟知的还是那些因客观原因而归隐的隐士。

客观原因:

也就是外在原因,儒家创始人孔子虽然倡导儒士积极入仕,但他也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也就是说,文人要看当世的形势是否清明,如果政治清明,则适合出来做官,若政治黑暗,则应独善其身,等待明主,如商代末年的姜太公,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元朝末年的刘伯温。

实际上,每逢朝代末期,一般都是政治黑暗,奸臣弄权,腐败丛生之际,一些正直之人不肯同流合污,他们就选择做起了隐士。

尤其是魏晋时期,司马氏的残酷统治,造成了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文化——魏晋风尚,以“竹林七贤”为首的名士们为了避祸,有意做出不合常理的动作,故意装疯卖傻;有的名士们则直接隐居于山野,每日饮酒赋诗,好不快活。

还有一种客观原因就是因异族的统治,如元代和清代之初,他们有气节,不愿接受异族的统治,初起而奋争,后不成而隐居。

比如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实在是无法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后,只好一生隐居,屡次以死拒绝出仕于清朝。这样的人还有傅山、黄宗羲、王夫之等等。

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外的,还有一种隐士,他们也追求入仕,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入朝为官,最后只好做起了隐士,比如“半官半隐”的王维,孟浩然,还有因卷入科场舞弊案而失去入仕机会的唐寅。

常言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说的是隐士们看破红尘而隐居于山林,其实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城市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大隐。

可真的是这样吗?以笔者看来,这样的“大隐”也只不过是蓄势待发,期望能在朝市中遇得明主,从而实现入仕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